3月19日,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電池技術交流會/展覽會(CIBF2021)"在深圳會展中心隆重開幕!
貝特瑞新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特瑞”)作為負極材料龍頭企業,也受邀出席了本屆CIBF展會,并為與會人員帶來旗下優質產品。現場,因貝特瑞優質產品而吸引前來駐足的觀眾絡繹不絕,參會者也通過工作人員的介紹而了解到貝特瑞精湛技術背后的卓爾不凡。
在本次CIBF展會上,貝特瑞以兩款重點產品為主,“貫穿”電池產業鏈,為行業及市場帶來不同“維度”的解決方案。
電池綜合性能及成本控制解決方案
為應對終端用戶“續航焦慮”,以及B端客戶對產品成本和品質的要求,貝特瑞不斷探索新材料、新技術,并借由此次展會,重點展出以高鎳NCA、高鎳NCM、高鎳NCMA、高鎳無鈷等正極材料為主的電池綜合性能及成本控制解決方案。
據悉,目前貝特瑞高鎳NCA正極材料獲得海外客戶品質認可,且高鎳NCM正極材料已經開始大規模供應海外客戶,并在軟包電池上成功應用。
電池安全耐久及續航提升解決方案
隨著續航以及用電安全成為“社會共識”,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逐漸成為各大廠商關注點,同時也成為了電池行業的重點突破及研發領域。
對此,貝特瑞作為全球最大的負極材料供應商,在此次CIBF展會中也為觀眾帶來了關于電池安全耐久及續航提升的解決方案。
貝特瑞以硅基負極作為下一代新型負極材料,經過持續研發投入和技術攻關,率先突破行業桎梏,研發出“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安全性能好”的硅基負極產品,成為最早將硅基負極“產業化”的企業之一,并連續8年負極材料出貨量位列全球第一。
目前,貝特瑞硅碳產品種類齊全,且氧化亞硅產品突破首效低的瓶頸,廣泛應用于各種型號電池,覆蓋車載動力、電動工具、3C數碼等領域。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現場精彩瞬間
除此之外,貝特瑞石墨烯事業部通過使用獨特的電化學方法,可批量制備公斤級的零維納米碳材料,目前能夠批量穩定產出的原材料產品有:石墨烯量子點,碳量子點,碳納米管,石墨烯,氧化石墨烯,以及相關的新型復合材料,豐富而穩定的原材料為下游應用奠定了基礎,為新能源、熱管理、重防腐和增強復合材料等相關應用領域開辟了新紀元。
新型石墨烯導熱膜基于氧化石墨烯自組裝技術,具備高導熱、高導電、柔性好、厚度可定制等優點,可應用于手機、平板、PC、顯示屏、電池等領域。導熱膜厚度可定制范圍:20~350um,熱導率最高可達1300W/(m·K)。
對貝特瑞來說,用心做好產品,滿足市場與客戶需求是企業從未改變的初心。未來,貝特瑞將持續聚焦主航道,搶占戰略機會點,引領新能源材料產業發展,用更好的產品和多元化的產品解決方案,為行業及客戶帶來更多可能。
關于貝特瑞
貝特瑞是一家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技術領先、產品及產業鏈布局完善、國際與國內主流客戶并重為特色,以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和正極材料為核心產品,行業地位突出的新能源材料研發與制造商。公司主要產品包括天然石墨負極材料、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硅基等新型負極材料、磷酸鐵鋰正極材料與高鎳三元正極材料(NCA、NCM811等)等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該等材料是制造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消費電子電池、儲能電池的核心材料。
公司秉承“創新引領”的核心價值觀和經營理念,始終堅持以技術創新為引領,通過持續研發投入,取得了豐碩的技術研發成果,獲得國家、行業與市場的廣泛認可。公司組建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廣州海關化驗中心合作實驗室,獲得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認證,還掛牌了多項省級或市級工程技術中心或實驗室。
公司在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領域以及石墨烯等新能源、新材料領域形成了一系列行業領先的專利和專有技術成果,率先在境內外實施了石墨負極材料、硅基等新型負極材料、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以及石墨烯及相關電極材料等方面的系列化發明專利布局,截止2021年1月公司已獲授權專利權286項,其中發明專利213項(國內發明專利172項,國外發明專利41項)。公司主導及參與制定的2項國際標準和12項國家標準已發布實施,目前仍有多項國際/國家標準在制定中。
公司主導及參與制定新能源、新材料相關的國家/國際標準19項。自成立以來,公司或下屬子公司主導或參與了包括7項國家863計劃項目、近30項省部級重大或專項科研項目在內的近50項政府科研項目,且參與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十三五規劃》和工信部委托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牽頭負責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的制定工作。
公司圍繞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領域形成了完善的產品及產業鏈布局。公司形成了重點突出、覆蓋全面的產品研發與知識產權布局,形成了以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產品體系,形成了覆蓋華南、華東、華北、中西部地區等境內主要新能源產業集群區域的產能布局,形成了天然石墨負極材料、人造石墨負極材料以及三元正極材料等核心產品相關的關鍵原材料資源或關鍵工藝工序產能的產業鏈資源布局,形成了在儲能應用、電池回收、石墨烯材料研發與應用等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沿領域的前瞻性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