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聯社
受鈷、鋰等有色金屬全線上漲的影響,鋰電材料節后普遍補漲,其中電解液行業因相關添加劑緊缺,存在產能利用率不足的情況,隔膜則未見明顯異動。財聯社記者調研多家鋰電材料上市公司獲悉,盡管中游材料商相對下游的議價權并不強勢,但對于原材料價格上漲,材料商普遍會向下游傳導。
在2020年鋰電材料價格多次上漲傳導之下,動力電池仍未見動靜,相關鋰電廠毛利率或再度承壓。真鋰研究CE0兼首席分析師墨柯認為,過去幾年已經證明,資源端發起的漲價潮無法傳導到電池端,電池企業和部分材料企業的盈利能力會進一步被削弱。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動力電池短期或小幅上漲,但降價是趨勢。
鋰電材料節后補漲
節后,中游鋰電材料價格出現不同程度補漲,其中正極材料-磷酸鐵鋰、電解液-(六氟磷酸鋰、添加劑VC)出現緊缺,據鑫欏資訊統計行情顯示,春節前后,部分負極材料新單報價調漲10%左右。有分析人士針對上述情況對財聯社記者稱,預計明年將得到緩解。
“正極材料跟原材料價格都是聯動的,原材料價格漲的話,正極材料也會跟著漲”國內市占率前三的一家正極材料廠商高管表示。接近中國寶安(000009.SZ)旗下貝特瑞的人士則稱,貝特瑞作為鋰電池正負極材料供應商,盡管相對下游而言整體議價權并不強勢,但價格一般跟隨行業變動,只是由于協議及訂單長短情況,并不會立即傳導,從目前情況而言,公司整體產能旺盛。
而百川盈孚分析師季澤偉分析指出,因優質貨源緊缺,磷酸鐵鋰材料市場整體供應顯緊,目前大廠基本滿產,仍然供不應求,預計二季度之后或能緩解。相關廠商如德方納米(300769.SZ)則預計二季度新增3萬噸鐵鋰,原料碳酸鋰廠也陸續有新增產能釋放。
由于成本與比容量兼顧,磷酸鐵鋰和三元材料是目前主流正極材料,而磷酸鐵鋰材料相對三元材料更為緊張,究其原因,或與“鐵鋰回潮”有關。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顯示,2020年1-12月,三元鋰電池共計裝車38.9GWh,累計下降4.1%;磷酸鐵鋰電池裝機24.4GWh,累計增長20.6%。墨柯認為,磷酸鐵鋰電池裝機占比2021年有望進一步提升。
除此以外,比亞迪(002594.SZ)亦在加快“刀片電池”(磷酸鐵鋰技術路線)外供,根據工信部發布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第340批),比亞迪將向一汽紅旗提供“刀片電池”,并于2021年下半年開始正式裝車,搭載車型為E-QM5。
而電解液方面,有業內人士表示,提及的添加劑VC對行業產量有一定影響,但對于自身延伸產業鏈、具備VC等添加劑的電解液公司,產能利用率影響則不大。由于電解液此次上漲的同時,原材料亦在上漲,毛利率整體變動有限。
據財聯社記者了解,電解液巨頭杉杉股份(600884.SH)、天賜材料(002709.SZ)、新宙邦(300037.SZ)對上游原材料均有所布局。其中杉杉股份合資建立六氟磷酸鋰產能及自主開發和量產新型添加劑;天賜新材布局六氟磷酸鋰、新型電解質、添加劑等關鍵原料;新宙邦有對溶劑、添加劑及新型鋰鹽等上游材料的研發,不過此前欲收購主營六氟磷酸鋰業務的六九九久科技74.24%因故終止。
鋰電廠毛利或再度承壓
自2020年下半年至今,正負極材料、電解液已經歷多次價格上漲。根據AVICENNEENERG的統計,電池材料合計成本約占比鋰電池完全成本的55%-65%,其中四大材料占完全成本約46%。但鑫欏資訊統計的數據則顯示,國產動力電池價格未見明顯異動,消費類電池價格亦僅微調。
在中游材料商的擠壓之下,鋰電廠如寧德時代(300750.SZ)毛利率或再度承壓。Wind數據則顯示,2018年-2020年半年報,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板塊毛利率持續下滑,分別為34.10%、28.45%及26.50%。
墨柯分析稱,2021年鋰電市場需求的增長仍將嚴重依賴電動汽車市場,目前漲價潮已傳導至原料乃至材料端。但是,電池的價格受制于電動汽車等下游應用端,漲價則會嚴重影響銷量。因此,電池價格的發展趨勢只能是不斷降價。有業內人士持相同看法:“鋰電廠毛利肯定會被壓縮,對于中游材料價格上漲,電池廠自己消化,或者跟整車廠商量。”
據BNEF預測,2024年全球鋰離子電池累計需求量將超過2億千瓦時,價格將降至100美元/千瓦時以下,該價格被業內普遍認為是電動車與燃油車實現購置平價的臨界點。中研產業研究院報告則指出,2019年全球鋰離子電池組的平均價格為156美元/千瓦時,其中中國市場鋰電池組平均價格已低至147美元/千瓦時,為世界最低。
針對上述預測,不排除鋰電廠毛利率低位成為常態,寧德時代此前近兩月共豪擲680億擴產產能或與發揮規模優勢搶占市場有關。根據開源證券研報,鋰電池行業進入TWh時代,伴隨而來的是強大規模效應帶來的鋰電池成本快速下降,進而加速新能源車與電化學儲能滲透率。據其測算,寧德時代2020年底年化產能預計達80GWh+,在建產能約350-400GWh,產能規劃位于全球首位。
另一方面,鋰電廠在降本中“各顯神通”,如運用JTM技術通過卷芯直接到模塊,省卻了其中的電芯環節,同時從各大中游材料商動態可以看出,“降本提容”成為研發的重點之一。
相關閱讀:投資千億元擴產“還不夠”,原材料價格“瘋漲”仍供不應求,這個行業2021年要“火”!
“為了保證產能,我們春節假期只有五天,初五就回來上班了。”日前,一位動力電池企業員工告訴記者,由于春節前公司訂單暴增,今年他的春節假期從原來的七天縮短至五天。 這只是如今整個動力電池行業境況的一個縮影。春節前,寧德時代在一則“加薪通知”中稱:“2021年是產能沖鋒決戰的關鍵一年……公司決定提前至3月實施基層員工年度加薪。”為了引入更多員工,寧德時代將普工內推的獎金額度提高至6000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位寧德時代的員工向記者透露:“之前推薦一個產線員工的獎金最高只有1500元,最近經常在公司能看到前來應聘的人在排著長隊。” 不只如此,記者在某招聘網站發現,包括億緯鋰能在內的多家動力電池企業近期也發布了大量與生產技術相關崗位的招聘信息。 眼下,整個動力電池產業上下游都正在經歷“幸福煩惱”。一位碳酸鋰生產企業員工稱,現在公司的訂單量已經飽和,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幾乎每天都處于滿產狀態。 上下游加緊擴產 暴增的訂單量,讓動力電池上下游企業不得不加快擴建產能。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今年1月,國內外動力電池擴產項目就有9起,新增動力電池產能規劃超88.5GWh。 具體來看,繼去年12月在寧德福鼎、江蘇溧陽、四川宜賓投資不超過390億元,建設總計130GWh左右的動力電池產能后,寧德時代今年開啟又一次大規模擴產規劃,新增產能合計投資上限為290億元,折合產能預計80GWh左右。
圖片來源:攝圖網 鵬輝能源董秘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也稱:“公司2021年將在常州、河南等基地擴建動力電池(包括汽車動力電池和輕型動力電池)產能。” 動力電池加緊擴產,上游原材料的擴產也加緊提上日程。今年1月,國內外動力電池材料擴建項目有8起,結構件項目1起,涉及正極(三元/磷酸鐵鋰)、銅箔、隔膜、電解液,甚至擴至電池材料循環利用領域。 擴產背后,包括德方納米等在內的主流磷酸鐵鋰生產企業訂單均已飽和,目前生產以滿足老訂單為主,新訂單暫時不報價。“若無法滿足需求,報價就沒意義了。”德方納米董秘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 川財證券研報認為,鋰電產業鏈擴產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但產能的釋放需要時間,短期內動力電池供需依然緊張。 漲價潮要來襲? 緊張的供需關系正在動力電池產業上下游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最近價格幾乎是每日一變,即便是這樣還是供不應求。”上述碳酸鋰生產企業員工說。 截至2月15日,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較1月初(下同)上漲36.45%;氫氧化鋰價格上漲14.39%;電解鈷價格上漲27.52%;鈷酸鋰價格上漲29.57%;三元523正極材料價格上漲19.67%;LFP價格上漲16.22%;六氟磷酸鋰價格上漲30.84%;電解液價格上漲1.20%。 碳酸鋰價格的上漲,已經影響到了主流磷酸鐵鋰電池生產企業。德方納米董秘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上游原材料漲價,公司產品會跟隨漲價,但是會存在時間差,因為價格傳導需要時間。” 上游原材料產線滿產卻供不應求,下游動力電池企業訂單爆滿,動力電池的價格隨之受到影響。以50kWh三元動力電池為例,電池價格約5萬元,成本約4萬元,其中價格上漲的鋰、鈷占據其總成本的13%~14%。 財信證券分析師張鵬認為:“當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從5萬元/噸上漲到10萬元/噸,單車的成本上升約4500元;當金屬鈷價格從30萬元/噸上漲到40萬元/噸,單車成本上升約650~1100元。” 多方壓力傳導下,新能源汽車終端市場會出現漲價潮嗎?對此,北京多家4S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最近店里車價與之前相比沒有變化,也沒有接到廠家說要漲價的通知。” 背后的“推手”
動力電池產業上下游供需緊張的現狀,與終端不斷增長的需求不無關系。今年1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7.92萬輛,同比增長286.38%。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15.06萬輛,同比增長350.20%。 “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電動化越走越強,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份額持續下降的趨勢,兩者的比例是8:2。”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 在這種分化下,相關政策也在向純電動汽車傾斜。2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印發《上海市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實施辦法》中規定,自2023年1月1日起,消費者購買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上海市不再發放專用牌照額度。 中原證券分析師牟國洪認為:“結合行業政策進展,預計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月度銷量將持續增長,結合基數效應預計上半年增速較高,且全年增速將顯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動力電池的這根弦不單單被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所觸動。今年1月,歐洲新能源車市場預計實現銷量近11萬銷量,同比增幅超過45%。根據EVSales數據,歐洲2020全年新能源車銷量為136.71萬輛,同比增長143%。 目前,國內多家動力電池企業已進入歐洲車企的供應體系。如,國軒高科與大眾集團、戴姆勒與孚能科技、億緯鋰能與寶馬等都達成了合作。 安信證券研報認為,隨著以歐洲為首的新能源車市場異軍突起,中國鋰電產業鏈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電池材料廠商將持續受益。